历史显赫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巴林银行的破产,缘于一名普通交易员未经授权的操作;日本住友银行因交易员的伪造和欺诈操作掩盖了26亿美元的亏损,使得住友银行的信誉遭受严重影响……因操作风险管理不到位,而导致银行巨额损失、倒闭的例子仍在不断上演。
因操作风险具有广泛性、长久性和高度相关性的特征,随着科技的进步,竞争的加剧,监管理环境的变化,操作风险管理已成为银行业管理风险的核心问题。2017年初,银监、人行等管理部门多次强调加强操作风险排摸及防控。笔者结合操作风险实际,就如何加强操作风险管理,认为关键是要避免五个“不”。
一、明确规章制度,避免“流程不清”的问题。
结合实际,制定明确的、全面的、可控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并不断从操作环境中提取必要的风险点,进行及时的修订和完善。使各项操作行为都置于制度约束之下,融入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中,形成机控和人控的联控机制,切实解决业务操作岗位的制度和流程失控问题。健立各业务流程操作的制度化、明确化、可控化,达到各项业务、各项操作有流程可依的总要求。
二、加强操作培训,避免“要求不明”的问题。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制度流程,在不同的人员、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操作风险。因此,加强操作培训,统一规范操作要求,就显的尤为重要和迫切。特别是对新员工、新业务、冷门业务、大额业务、重复风险业务、重点风险环节等,要加大职业道德、业务操作、警示教育的学习培训力度,要让每一名操作人员全面、真实的了解操作要求和要领,明确如何做,做到什么标准,以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避免“要求不明”而形成风险的情况发生。
三、抓好检查考核,避免“执行不严”的问题。
通过对操作风险的分析认为定,操作风险是与人性直接相关的。因此,在抓好的学习培训内部控制的同时,强化外部监管的检查、审计、考核更是必须的。不论是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和业务管理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都应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操作风险的检查,及时、精确、全面的了解和识别操作风险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点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按“严要求、严检查、严处罚”的要求强化执行,提升操作流程的执行力,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四、提高控制能力,避免“整改不实”的问题。
操作风险具有广泛性和长久性的特征,因而,对操作风险应重在控制。对发现的操作风险点,要及时的进行整改,而整改不能就事论事,要从形成风险点的成因是什么、其前后各环节是否还存在风险关联、如何进行有效防控和化解风险等方面加强分析。不断加强业务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不断强化风险缓释、风险转移工具与技术的开发,明确各操作环节的责任与作用,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操作风险的控制能力。
五、落实合规文化,避免“氛围不浓”的问题。
银行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架构,明确相应的职责、权限与报告制度,打造健康的合规风险文化。要消除将操作风险控制当作一项任务,杜绝“上层重要,中层次要,下层不要”偏面思想,引导全员上下认识一致,行动统一,人人参与的行动中来。切实加强操作风险的宣传和管控,将合规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升华为每个人的行为,形成人人讲合规、人人想合规、人人能合规、人人促合规的良好氛围。
国际银行业风控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风险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从大局着眼,细微着手,以避免五个“不”为抓手,扎实推进操作风险防控工作,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