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消息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互联网+金融博览会(简称"互联网金融展")将于2016年8月4-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举办,和讯网全程播报。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杨涛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杨涛:刚才伍旭川给各位交流了一下区块链,我这里回到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问题,现在整个行业要谈进一步的整治、治理、整顿,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新的情况下看待风险问题,有效的、理性的认识风险问题,这是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如何对风险进一步甄别。我们知道风险在互联网活动当中积极性、消极性都是很明显的,一方面金融风险是互联网创新的源泉,另外金融风险对市场的定价起到约束作用,比如能否打破刚性兑付是金融风险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我们怎么来看待风险呢?要鼓励金融创新,确实要做到并行不悖,但是需要把握好二者的翘翘板在哪里?但是这个翘翘板并不太容易把握,如果处理好这个平衡点,也就能掌握好未来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与重点。
我们在谈了出发点之后,进一步看一下,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我们要对它予以甄别,对传统的金融风险和现有的金融风险有什么区别,这里简单提几点想法。
要从比较模糊的拍脑袋看风险的状况,到量化分析、精准定位。我们现在谈到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包括十部委意见,实际上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对互联网金融的涵盖就是一个大杂烩,里面有产品层面的东西,有机构层面的东西。不同的东西它的风险特征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需要更有效的甄别,当我们谈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时候,背后所特指的是什么风险,我们要跳出这样的概念,回到一些具体的产品组织,看一下它的风险特征,这样才能更有效的甄别。
这从风险的甄别主体之外,从影响程度也可以判断。影响程度我们可以看是系统性风险还是非系统性风险,传统的金融体系当中,如果规模对稳定产生冲击,这是有可能的,但是现在这些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产生的特点就是网而不倒,网而不倒是我们发现有一些互联网金融规模不是特别大,但是由于它链接了众多的节点和个体、客户,因此如果产生风险的网络传染,同样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冲击,这就是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就系统性风险的概念上予以甄别的新的视角。非系统性风险用参与者针对的风险或者他们面对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各种模式当中,涉及到个人,个人游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问题,涉及到平台主体,有传统和新型的风险,这里有KYC,就是知道你的客户是谁,还有AML,就是反洗钱的问题,这都有金融风险的体现。从企业角度来讲,作为借款人和其他的主体,涉及到非法集资、财务风险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甄别。
还有金融风险、非金融风险,非金融就是法律等等方面,金融就是从金融本身挖掘其背后应有的状态。我们谈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时候,先明确脑海当中我们谈得风险是什么。
运用新技术在互联网时代推动互联网风险管理创新,到金融功能是资金配置、支付清算、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等基本概念,所谓互联网金融,无非就是信息技术进入到这些基本的金融功能的实现过程当中。我们现在谈什么呢?既然风险它本身就是金融功能一个核心部分,又是监管最担忧的、各方最担忧的,同时决定这个行业未来能否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与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金融前台的资金配置等当中,我们不如把很大一部分的精力放在推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利用新技术对它予以优化。
比如从监管层面来说,我们知道英国的FCA,他们现在在推RegTech模式,就是在监管当中更多的利用新技术的支持。我们知道类似于支付宝推出的备付金,它可以实时的把备付金的状态放在监管的案头让监管不担心,这些都是模式的变化。同时,我们可不可以用新技术推动信息的透明、解决信息不对称,这也是一个方面。对于产品方面,我们能否运用新型的产品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保险当中充分利用大数据,还有把互助保险和区块链技术结合起来,所有这些都是在产品层面解决风险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把新技术运用于金融风险的思路无非就是两大思路,一大就是着眼于短期的治理,另一大思路就是通过机制的建设构建风险管理的内在稳定器,就是相对比较稳定,不太会波动,可以自动的消除一些风险的传染。
我们谈了技术驱动之后,要谈话一下改善产生风险的互联网金融的生态土壤。我们刚才谈的是表层的东西,我们谈一下为什么在你们体系会产生金融风险,归根到底就是土壤的问题。我们可以比较,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当中,各个国家都出现一些类似的风险,这些类似的风险是什么需要甄别;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特色产生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定的土壤是什么,这个也需要我们进行甄别。在甄别这样一些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说你看待一项新的技术、新的制度变化的时候,它归根到底还是要把握好我们叫效率、安全和利益的三角制约。最后推动共享、共赢、健康、可持续的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发展。因为生态体系不好,这些产品、机构在不好的土壤上,很有可能也变得生长扭曲了。
这样一个生态土壤当中,监管未来要从主体监管到功能监管,用一句更通俗的话说,从谁的孩子谁抱走,这是大家经常说的,这个还是按照主体监管。到好孩子大家养,坏孩子受惩罚,这是转向的表现,就是所有的部门共同管这个孩子,如果表现不好就受惩罚,甚至我不管他,不养他就退出这个家庭,这是转向的改变。
产生这些风险,在大金融时代,互联网传统风险产生的根源是传统金融和新型金融边界变模糊。比如英国银行业成立了一个开放银行小组,就是推动英国银行业内部的数据对第三方进一步的放开,你会看到传统的金融它本身是处理信息的,但是是特定的信息,未来和这些全新的数据商之间,二者的边界变得模糊,由此产生一些潜在的风险。
这个案例实际上就是举了国外的一家P2P,刚才我说各个国家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出问题也是假标和自融,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需要我们思考。
另外,你可以看到国内的P2P网贷也有一些问题,各平台的自融、自担保,也是一种游戏。
再过分一点,像旁氏骗局马上就是脑子空转了,有一些人连脑子空转的设计都不想做,这里面有一些问题和根源,值得我们思考。